加工费为“负值”、承兑汇票成“白条”、企业被迫“低电量待机”……近期,调查了解到,部分行业“内卷式”竞争导致产品价格低位徘徊、货款周期拉长,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。
转型升级与“内卷式”竞争是一对矛与盾。当市场由“蓝海”变为“红海”,产业中的低端供给过剩、高端供给不足,企业纷纷以低价作为核心竞争策略,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趋弱,整个行业的发展就会陷入停滞或利润率下降的状态。这种情况在传统产业中尤为突出。譬如近期多家电商平台“卷”补贴,掀起“外卖大战”。然而,市场涌入“人从众”般的商家,未必能换来“买买买”的皆大欢喜。一些餐饮企业不求赚钱,但求活着,长时间地呈现“低电量待机”状态。
新兴产业也会陷入“内卷”泥潭。沿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间线来看,每当新技术、新业态、新模式脱颖而出,大量投资就会涌入市场,“押宝”各种技术路线。随着技术与产业发展日趋成熟,扩张的行业产能一旦超过需求释放速度,市场便会渐趋饱和。于是,一些企业难以找到创新突破口,只好采取降低价格的竞争策略。以“新三样”之一的光伏产业为例,日前,六部门部署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,要求遏制低价无序竞争,打击低于成本价销售、虚假营销等违法违规行为。
破除“内卷式”竞争,转型升级堪作利器。因为,产业升级、技术创新才是企业开辟新空间、摆脱低价同质竞争的根本出路。也只有加快转型升级的进程,产业体系在全球价值链被低端锁定的风险才会得到有效控制。
具体来看,如何用好产业转型升级之矛?比较关键的有两点。其一是产业协同,使转型升级动能充沛。这不只是指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协同,还包括多种产业之间的协同。就前者来说,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,一方面能够有效避免盲目向“新”造成的资源浪费,另一方面能够促使传统产业打破向上向新的路径依赖,继而帮助其实现从产业结构到产业组织的多维度迭代升级。从后者来说,产业布局与产业形态的现实多样性决定了,转型升级是一项各产业各业态共生共荣的系统工程。仅凭一己之力,单一产业难以实现深度转型。因此,要共建开放的产业生态,促进上下游环节通力合作,引领和创造新的需求。
其二是通过制度供给,使转型升级久久为功。产业发展的新空间新领域往往是“无人区”,需要制度供给的前瞻布局、全面赋能。这既包括产权保护、市场准入、公平竞争、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,也包括一整套完备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。通过强化制度创新,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“两只手”紧紧相握、密切配合,“内卷式”竞争得到有效遏制,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就会化作推动产业转型的合力。
来源:广州日报 作者:杨博